作者: 立残阳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4-11-28 07:19:57
状态: 连载
字数: 7.08万字
阅读人数: 18.28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40岁的我,盗墓二十年,坐拥近百亿,人称一声“祖爷”,却命不久矣。在这短暂而又惊心动魄的一生里,生死见惯,金钱看淡,参不透的是人性。
【目录】
第1章 悲惨身世
第2章 城市套路深
第3章 我不行
第4章 博物馆
第5章 盗洞
第6章 进退两难
第7章 三天时间
第8章 鹞子翻身
第9章 风雨
第10章 壁画
第11章 差点砸锅
第12章 欠揍的杀马特
第13章 判若两人
...
第14章 诱惑2024-11-28 07:19:57
【原文摘录】
一是将价值近百亿的文物上交国家,也算为社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二是把我这些年犯下的累累罪行整理出来,警示后人。
我踏入盗墓这行,与我爷爷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他也是一个盗墓贼,伙爷会上一任祖爷。
我们把盗墓称作支锅,爷爷就是在一次支锅行动中砸锅了,盗掘古墓,倒卖文物,故意杀人,数罪并罚,被判了死刑。
我亲眼看着他被执行枪决。
三年级的寒假,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把我从温暖的被窝拽了起来。
“今天枪毙你爷,去晚了就见不上最后一面了。”
三十里外的农场,便是法场。
几辆解放牌卡车呼啸而来,扬起一丈高的土雾,车厢里站着荷枪实弹的武警战士,押解着死刑犯,其中一个就是我爷爷。
“虫吃立木,房倒屋塌。”
枪响了,爷爷轰然倒下,一代传奇就此陨落,临死的时候留下了这句话,父亲说那应该是黑话,但具体所指,他也不是很明白。
十八岁那年,我考上了一个还不错的二本院校,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巨额的学费成了压在我和父亲头上的大山。
父亲让我不要担心,说爷爷留下了一件宝物,能值很多钱,他已经联系好买家,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有钱的。
几天后,我接到了认尸的电话,父亲被一辆宾利车给撞死了,现场惨不忍睹,从监控录像来看是父亲碰瓷在先,涉嫌诈骗,负事故全部责任。
车主出于人道主义给了我5000块钱的丧葬费,让我滚蛋。
那段时间是我人生中最灰暗的日子,整日闭门不出,借酒消愁。
直到有一天,从电视上看到一档寻宝节目,专家说富不过三代,早年间富庶人家为了防止子孙败家,会把值钱的东西藏起来,然后留下暗语,等子孙后代走投无路之时解燃眉之急,其中就提到立木,立木就是柱子。
陕西八大怪之一讲的是房子半边盖,这种房子也称为厦子房,想起爷爷的遗言,我立刻对家里的柱子进行了仔细的检查,果然有了惊人的发现。
由于天长日久,漆面剥落,一根柱子顶端赫然出现一个方形的木楔子。
用匕首将木楔子挑了出来,里面竟然是空心的,并没有珍奇异宝,而是一本古旧泛黄的线装书,封面上有四个苍劲有力的字:万墓迷踪。
这本书是一个叫做阴阳子的清朝人所著,此人是伙爷会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代祖爷,盗墓绝技神乎其神,据说当年孙殿英盗掘清东陵阴阳子就参与其中。
—— 引自章节:第1章 悲惨身世
他说相差太多,这事不好办,又在我的背包里翻了翻,失望的摇了摇头。转身去跟老农协商,老农像个倔驴,梗着脖子嗷嗷的叫着,死活不松口。
胖子从一个摊位上拿了一把铜剑塞到了老农手里。
“乡党,那就剩最后一个办法了,小伙子打烂了你的宝物,他没钱赔你,你拿这把剑把他戳死,这事就算两清了,你看行不行?”
老农瞪着眼睛,鼻毛跟针一样支棱着,胖子又是一番软磨硬泡,好话说尽,老农最终晃了晃脑袋自认倒霉。
我去商店买了两盒烟,想要感谢好心人胖子,但他做好事不留姓名,已经消失在茫茫人海了。
一个环卫工人悄悄告诉我,胖子和老农是一伙的,这两个人经常以同样的手段诈骗眼生的外地人,在我之前已经有几个人上当受骗了。
我气愤到了极点,四处寻找这两个人,但直到日落西山也没有结果。
离开古玩街的时候已经天黑了,大街上到处都是一股香风辣雨,肚子也不争气的叫了起来,我已经身无分文,身上就只剩下那两盒烟了,点起一根抽了几口,呛得我不停咳嗽。
游荡到了附近的一个公园,坐在人工湖旁边的长椅上,我心里特别难受,感觉自己像一条流浪狗。
“我一定要成为有钱人,真到了那一天,我要尿到那些欺负过我的人的嘴里,叫他们尝一下咸淡。”我冲着湖面大喊了起来。
一个衣着暴露的性感女生抽着烟走了过来,把烟雾轻轻吐到了我脸上。
“老板,吃了没有?”
“你跟我走,下面,水饺,连汤带水,包你满意,不满意不要钱。”
七拐八绕到了一个出租屋里,一进门她就把我扑倒在床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开了我的裤腰带。
我这才反应过来下面和水饺的意思,羞得脸上快渗出血来。
她气势汹汹质问我为什么装逼说自己是有钱人,嚣张到要给别人嘴里撒尿,然后打开窗户,把我的背包扔到了马路上。
背包里面有万墓迷踪,这是爷爷留给我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能丢了。
就在我去拿回背包之时,一辆轿车飞奔而来,耳边响起了刺破耳膜的刹车声。
车子在距离我不到一米的地方停了下来,轿车后面二百米左右的地方,一辆白色厢式货车突然熄灭灯光,在路边停了下来。
入伙以后我才知道,伙爷会当晚要进行交易,为了保证绝对安全,前面的轿车负责探路,后面的厢式货车里面有大量的珍贵文物。
车门打开,一只穿着红色高跟鞋的大长腿伸了出来,紧接着走下来一个身穿红色风衣,烫着大波浪的女人。
这女人看起来三十多岁,身材火辣,长得特别漂亮。
—— 引自章节:第2章 城市套路深
当年伙爷会被一锅端之后,林沧海也被捕入狱,判了七年有期徒刑,后来刑满释放,在西京城开了一家古玩店,取名叫做博通堂。
由于之前积累的人脉,博通堂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壮大,成了当地最大的古玩店。
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暗地里林沧海将之前的团伙成员纠集在一起,继续干着盗墓的勾当,只是有了前车之鉴,他们的行动更加隐秘,为了绝对的安全,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甚至不惜杀人灭口。
我误打误撞的破坏了他们的交易,林沧海不明缘由,以为是有人从中作梗,这才下令让那三个人将我灭口。
将我打晕之后,他们准备把我抛尸到一个古墓里头,这样一来就可以人不知鬼不觉了。
不过,在处理随身物品的时候,发现了万墓迷踪和我的身份证,确定了我的身份,就把我拉回了博通堂。
“以前经常听祖爷提起你,那时候你还是个孩子,没想到一转眼都长这么大了。”
往事一幕幕历历再现,我鼻子一酸,眼眶红了起来。
“这些年让你受委屈了,以后博通堂就是你的家,这里的人就是你的家人,千万不要客气。”
说着,林沧海拍了拍我的肩膀。我挤出一丝苦笑,没有说话。
“光庭,走,我领你去见几个人。”
林沧海领着我去了宴客厅,酒菜已经上桌,空气里弥漫着一股香风辣雨,我肚子里的大馋虫被勾了上来,不停的咽着口水。
桌子周围坐着几个人,纷纷起身问候,林沧海在主座落座,伸出手往下压了压,众人这才相继落座。
扫视一圈,现场还有七个人。
女人名叫张玲,年龄最小,大家叫她玲子,玲子人长得漂亮,主要负责联系买家,协调交易事宜。
戴眼镜的老先生叫做张文杰,其实他年纪不大,也才刚过四十,不过由于好色的缘故,把身体给透支了,所以看起来显得比较苍老。
张文杰负责点穴,就是从哪里下铲才能顺利找到墓道口,由于这是技术活,而且技术壁垒高,大家都尊称他一声张先生。
八字胡名叫段怀仁,当时我就觉得奇怪,西北地区少水,渔业极不发达,怎么会有渔民。
段怀仁的厢式货车别有洞天,从外面看确实是用来贩卖鱼货的,但里面却有一个极其隐秘的空间,将盗掘出来的文物用保鲜膜包裹紧实,藏于其中,不仅可以瞒天过海,外面的水还能起到密封保鲜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除这三人之外,剩下四人之中有三个人长得特别像,就像从一个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出来的一样,一看就是一奶同胞的三兄弟。
—— 引自章节:第3章 我不行
我撇了一下嘴,说道:“你比我也大不了多少,怎奈老大管不住老二,把身体掏空了。”
张文杰笑着摇了摇头,不停的用双手搓着发凉发冷的膝盖,没好气道:“行了,别哪壶不开提哪壶。”
我捂着嘴窃笑一声,问道:“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你这次突然来找我所为何事?”
张文杰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了看我说:“看把你吓得,林老都给我说了,不是支锅的事,再说你刚入行不久,还……”
还没等他说完,我立刻打断道:“说话要严谨,我可没入行。”
张文杰白了我一眼说:“行行行,你们行外人,这总行了吧,你可能还不知道,这三伏天支锅就等于是自掘坟墓。”
我听的不甚明白,张文杰往我身边靠了靠,给我讲了一些关于支锅行业不成文的规定。
盗墓这一行确实分为很多不同的门派,什么摸金校尉,卸岭力士,搬山道人等等,但简单来分可以分为北派和南派。
这些门派对于盗墓的称呼也是各有不同,有称为翻斗的,有称作探穴的,伙爷会称之为支锅,总之这是一个见不得光的行业,名字都比较隐晦。
至于盗墓小说里说的,天南海北,春夏秋冬,不管地方,无论时间,想盗就盗纯粹就是扯淡,完全不着边际的事儿。
每个盗墓团伙都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北派是绝不可能涉足南派的范围,南派也绝对不会染指北派的圈子,就算是师出同门的师兄弟也都事先划定范围,各自相安无事,毕竟谁也不想别人动了自己的奶酪,要不然就是你死我活。
但是,有个例外,那就是合作开发。
这是一个充满杀戮,贪婪,残忍,嗜血的行业,但伙爷会自阴阳子创派以来,能够历经百余年而经久不衰,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
就拿季节的选择来说,也是颇多讲究。
夏天昼长夜短,人们烦躁不安,流动性大,田野里面大多也都是成熟的瓜果梨桃,所以极不利于隐藏,这个季节支锅很容易被发现,从而功亏一篑,甚至砸锅,轻则惹来牢狱之灾,重则脑袋搬家。
一年之中,支锅的黄金时段也就只有九月份到来年二月份这六个月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昼短夜长,田地里面要么是一人多高的青纱帐,要么就是寒冷的漫漫长夜,如果再下几场大雪,那就太好了。
别说人了,就是猫狗都懒得动弹,这对于支锅来说可是天赐良机,所以现实当中凡是大墓被盗,多半都发生在这段时间里,不行大家可以去验证一下。
听了张文杰的讲述,简直刷新了我的三观,不禁想起了一句话: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 引自章节:第4章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