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叶间田田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02-02 08:38:51
状态: 完结
字数: 11.13万字
阅读人数: 5.04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五岁的李小暄随改嫁的妈妈来到梧桐大院,认识的第一个人是挂在树上的林浩,开启了人生最美的遇见。从小学到大学,李小暄一直在努力追赶这位大四岁的学霸哥哥,直到成为他的女朋友。美好的爱情如同青春一样转瞬即逝,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调转了命运的车头,他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各奔西东,这是命运的考验还是命运的捉弄,曾经
【目录】
第1章 回首又见他
第2章 梧桐大院的新来客
第3章 关注新鲜事
第4章 别说出去
第5章 那不是把戏
第6章 我罩着你
第7章 错得心安理得
第8章 爸爸的亏欠
第9章 我是小学生
...
第10章 胆小鬼2025-02-02 08:38:51
【原文摘录】
他认出了我,却无视我的存在。我盯着他,他却盯着疾驰而过的窗外。
“你好吗?”我挡住他与窗外的视线,咬牙问道。
对于我的主动打扰,他不能再无动于衷,看向我的深邃的眼睛满含柔情。
他爱我,我多么确定!在我们无数个约会的日子里,我读懂他每一个细微表情所传达的意义,也心领神会地给出他想要的回应。
“我好想你!”我毫无顾忌地伸出手臂,搂住他的脖子,完全不在乎车厢内来往乘客的异样眼光。
“小暄!”他抱住我的腰,温柔的唇扑面而来。
那么恨他的我,没有感到一丝别扭和不适,那么自然的跟他在车厢里重温旧情,谈情说爱。
“你还爱我吗?”我问他。
他凝视我,沉默不语。
“你爱我的,对不对?”我再一次问道,迫切希望听到他肯定的回答。
当然,我也知道,他的沉默,是为了让我保留最后那一丝丝尊严,心知肚明的答案,何必自欺欺人、苦苦相逼,让自己显得更加可怜可悲。
我推开他,紧靠车门而立。
“我们已经分手了。”他说。
“既然分手,为什么吻我?”我带着仇恨,眼神像两颗恨不得钉进他身体的钉子。
“你主动,我配合,于我而言,无所谓损失。”他亵渎地笑了笑,仿佛他面前站的是一个主动投怀送抱、完全失格的女人。
“人渣!”我骂道,不争气的眼泪直打转。
他不恼不怒,鄙视一笑,回头扬长而去。在出口与过道的转角处,跟迎面而来的女人撞个正着。
“老公!”女人这样叫他。
他结婚了,他竟然跟那个女人结婚了。
我顿时觉得自己像垃圾一样被扔进一片苦海,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撕裂让我体不能支,我一手扶着车门,一手按住因承受重击而破碎的心,做着最后的毫无尊严的哭诉。
“想过我吗?没有你我怎么办?既然不爱我,当初为什么要跟我谈恋爱?为什么说爱我,那些甜言蜜语你都忘了吗?”我哭着质问,语气近乎于咆哮。
他没有回答,一旁的她替他回答。
“清醒点吧,李小暄,别拿你们的过去绑架他。当他不爱了,你们的过去一文不值,那些回忆只会让他恶心,尤其是回忆中的你。”
我被她的恶毒所激怒,泼妇般气急败坏地蹿过去打她。不料他站出来抓住我的手腕,像拎一只可笑的鸡仔,我被挂在他粗壮有力的手臂上动弹不得。
“回去吧,别在这儿丢人现眼。”他训斥道。
—— 引自章节:第1章 回首又见他
陵江市是坐落在长江边的一座著名山城,从市区驱车往北,在连绵起伏的青山之间,在蜿蜒盘旋复盘旋的公路之上,颠簸五六个小时,有一个群山环抱的县城叫柔安县。柔安县往南三十里,是一片难得的平坦之地,那里有一个小镇,一条清澈的溪流像透明柔美的玉带从小镇南端自西向东穿过,因着溪水的缘故,生活在这里的人给小镇起了诗意的名字——南溪镇。
1993年4月,正是油菜花开得漫山遍野的旺盛时节,山坡、路旁、屋后,呈片状、带状地装点着这个和平安宁的小镇。五岁的我被爸爸李向东背着,同行的还有妈妈吴静芳。我们从西边的高家寨而来,经过南溪镇,从镇上出来以后一直向东走。那时还没有水泥公路,只有一条石子铺成的坑坑洼洼但还算宽阔的土路。随着一上一下的脚步,我被晃得半睡半醒。妈妈背着竹编背篓,里面装的全是衣物。当然,除了衣物,我们也带不走别的。
“小暄,你看那棵梧桐树,我们到家了!”爸爸轻轻晃动后背。
我顿时醒了过来,一个清如明镜的池塘映在眼前,池塘对面,立着一棵翠盖如伞的梧桐树。
终于见到这棵树了,我有些兴奋,从爸爸背上跳下来,崇拜又惊讶地望着。
“他真的活了几百年吗?”虽然来之前,爸爸跟我说过这棵历经过几代人的神树,但我还是不敢相信。
“真的。”爸爸坚定地说:“你一会儿可以去抱抱它,以你现在的小胳膊还抱不住呢,连我都抱不住。”
我觉得这棵树更神奇了。
我们三人来到树下,我看见树上挂着一个人,一会儿双臂抱着树干,垂直于地面,一会儿双脚一勾,四肢朝上背朝下地吊着荡秋千,灵活得像猴子。
“林浩,你小子又爬树了,小心摔下来。”爸爸在树下喊道。
“摔不下来,就算摔下去也不怕,我会游泳。”那个叫林浩的人说。
这把梧桐伞,一半在岸,另一半悬空于池面之上,对于游泳的人来说,如果真的掉下来,就当是体验跳水乐趣了。
转眼间,林浩从树上来到我们身边。
“她是谁?”林浩指着我问。
“她是小暄。小暄,这是林浩,比你大,你应该叫他哥哥。”爸爸说。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林浩,又高又壮,双眸明亮,露着洁白的牙向我微笑。
“她怎么这么小?”林浩看着我说。
“她才五岁,当然小了。”
“才五岁!”林浩不可思议地伸出五根手指,“比我小四岁。怪不得跟小不点儿一样。我去告诉外婆。”说完,“嗖”地一下朝池塘对岸跑了。
我扭头看了看林浩的背影,意识还停留在刚才他那娴熟的爬树技巧呢,心想这真是一个厉害的人。
—— 引自章节:第2章 梧桐大院的新来客
料想妈妈会推辞,“周婶”正色道:“我跟你说,这是我们做长辈的心意,红包一定要收,否则就是看不起我。”
话说到这个份上,谁又能拒绝呢。
这个掌控全场的女人的目光突然落在我身上,笑盈盈地问:“这就是小暄吧!多么可爱的小人儿啊。”
“对,她是小暄。小暄,叫周奶奶。”妈妈把我从身后拎出来,让我跟对面的人打招呼,我又迅速躲了回去。妈妈有些尴尬,解释说:“小孩子刚来,有点认生。”
“不碍事,不碍事。别说小孩子,大人刚到一个陌生的地儿还不习惯呢。我家林浩那小子,来梧桐大院两年了,到现在见到叔伯婶子也不肯叫。”
“慢慢来吧,这种事不着急。”爸爸说。
“你们真的不操办一下?远了不说,咱们院子的人总要请一下吧?”周奶奶问。
“静芳不愿操办,我尊重她的意见。”爸爸一边回答,一边看了看妈妈。
“儿子结婚,你不希望他们热闹一点?”周奶奶回头对正在抽烟的爷爷说。
爷爷呵呵一笑。“随他们的意。”
“这么冷冷清清嫁过来,终究是有些委屈的。”周奶奶替妈妈叹息道。
“不委屈。”妈妈说:“我是嫁过一回的人,哪有二婚还操办的道理。更何况我跟向东——”妈妈深情地看了一眼站在身旁的爸爸说:“能领这个证,已经很不容易。”
“哎!”周奶奶又叹了口气。“说来说去,都怪你那个妈。要不是她从中作梗,百般阻挠,你们哪至于今天才结成这个婚?”
“我妈对向东还是有偏见,一时半会儿她消不了气。”妈妈说。
“她哪是偏见,是短浅!他们上一辈的恩怨,算到你们头上,这算什么事。再者说啦,那是多大的恩怨?都是些无中生有的事,也值当记这么多年?”周奶奶提到外婆有些气愤,说话声不自觉提高,脸也微微发红。
“以后有机会,我找丈母娘解释清楚,打开这个心结。”
周奶奶摆摆手,完全不认同,说:“难啊!你那个丈母娘……我就没见过她那么心狠的人。”
提到外婆,爸爸妈妈都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
至于这个“心狠”的人,从我出生到现在,只见过一次,那是妈妈带我去镇上赶集,偶然碰上的。她不屑地斜视我一眼,问:“这就是那个小东西?”
妈妈用沉默代替。
“长得一点不像你。”
“像她爸!”
“该死的东西。”
我不知道她是骂我还是骂我爸。总之,她说了那句话,妈妈脸色一沉,牵着我连招呼都不打就走了。
—— 引自章节:第3章 关注新鲜事
我到梧桐大院不到一个月,跟院子里的孩子还比较生分,没有打成一片,所以要么跟在妈妈屁股后面,要么独自一个人溜达瞎玩儿。
春和景明,日头高照,大家忙着在田里插秧的上午,蹲在屋前石阶下的我正被一队整齐划一搬运食物的蚂蚁所吸引,它们搬着一粒比自己身形大数倍的白色像米饭一样的东西,齐心协力高高举过头顶,将这庞然大物迎接回家。
我虽看得入神,但当隐隐约约的“叮叮当”铁块敲击的声音传来,我立马对蚂蚁失去了兴趣,警觉的耳朵循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像天线般竖起来。
啊,我没听错,是“叮叮当”。卖白麻糖的小贩来了。
那声音离我越来越近,渴望糖果的心情让我的口水情不自禁泛酸。
我三步并作两步,爬上台阶直奔家。双腿沾满污泥的爷爷正在用扁担挑一对箩筐,箩筐里还放着两大瓶灌好的茶水。
“爷爷!”我叫得很小声。
耳聪的爷爷回过头,展开慈祥的笑容。“小暄,去哪儿玩儿了?”
我指了指台阶。“看蚂蚁。”
“呵呵。”爷爷的皱纹像微风吹皱的清波。“那有啥好看的,要不要跟我去田里,爷爷给你抓泥鳅。”
满心惦记白麻糖的我对一切其它事物均不感兴趣,于是我摇摇头。可恶的“叮叮当”又传来了,这一次那么清楚,撩拨人的心弦。
“爷爷,卖白麻糖的来了。”我大声说,希望爷爷能明白我的那点小心思。
“小暄想吃白麻糖?”
“嗯!”
爷爷二话不说,放下扁担,去到屋里,等他出来,递给我一张一元大钞。我直勾勾盯着它,激动得快跳起来。
“想吃就去买。”和蔼可亲的爷爷说。
“谢谢爷爷。”我拿着钱,朝“叮叮当”的方向,马不停蹄跑去,生怕去晚卖没了。
我下了台阶,沿崖坎跑一小段,前面有一棵枝繁叶茂的黄葛树,树下拴着一头埋头吃草的牛,挡住了我的去路。我只好往后退两步,打算从另一条稍远的路绕过去。
正当我打退堂鼓,迂回前进时,我到梧桐大院见到的第一个人——挂在树上的猴子——林浩大摇大摆来到树底下,胆大的他可不怕那头牛,只见他气定神闲地把栓牛的结打开,然后向身后张望,发现没有来人,用牛绳子朝牛的后腿狠狠一抽,命令道:“驾!”
那头牛撒开了腿,口中的青草顿时不香了,朝着院子对面的坡上狂奔而去。
在田里干活的人看见牛在狂奔,惊慌失措地喊:“牛跑了,谁家的牛跑了!”
—— 引自章节:第4章 别说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