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小结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场景。陈雨柔被陌生男子骚扰,贺远舟因愤怒而冲动行事,导致几人被带入警局。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贺远舟对陈雨柔的特殊情感,也暴露了他与“我”之间的关系裂痕。在警局之后,贺远舟首次向“我”道歉,表现出他的内疚和不安。然而,“我”的反应却显得冷淡,这暗示了两人之间的情感疏离。最后,戴天赐的一番话更是加剧了“我”的心理负担,揭示了家庭内部的复杂关系。
剧情解析
这段文字通过一系列事件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首先是陈雨柔被骚扰的事件,引发了贺远舟的冲动行为,导致几人被带入警局。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贺远舟对陈雨柔的特殊情感,也暴露了他与“我”之间的关系裂痕。在警局后的道歉和礼物虽然表达了贺远舟的内疚,但“我”的冷淡反应表明她对这段关系已经产生了怀疑。最后,戴天赐的请求进一步加剧了“我”的心理负担,让她陷入了家庭责任和个人追求的矛盾中。
精彩节选
三人吃完饭,走出饭店已经是晚上八点,正是人多的时候。
陈雨柔忽然抓着贺远舟的衣角,指着一个男人,尖声道:“远舟,那人刚刚摸我!”
众人都朝着这边看了过来。
男人见陈雨柔当着众人的面指着自己,面色发白。
“你别诬陷我,我根本没有碰你。”
可下一秒,我身边的贺远舟冲了过去,一脚将男人踹翻在地。
“我还是第一次见贺远舟生这么生气。”
不出所料,我们几人被带到警局。
我第一次进警局,是跟着贺远舟。
而贺远舟则是因为陈雨柔。
在警局做完笔录后,贺远舟开车带我们回北巷胡同。
看着陈雨柔锁好门后,他叫住准备回家的我。
可能是因为愧疚,为了维护别的女人,拖累自己的未婚妻,在七夕节一起进了警局。
贺远舟第一次向我道歉。
“对不起,我今天冲动了,还连累你一起进了警局。”
我神情淡然,平静地回。
“没事,只是以后别随便动手,有什么事可以报警。”
“万一对方是偏激的人,我们可能就不是进警局那么简单了。”
或许是听到我这么大度懂事,贺远舟越发内疚。
想想他和我在一起三年,好像从来没有为我出过头。
“你最近都在忙什么?”
“忙工作的事。”
“国家分配的工作单位落实了吗?”贺远舟继续追问。
“嗯,落实了。”
我回的十分简洁。
以前的我,有什么事都会第一时间和贺远舟分享。
可今天贺远舟问一句,我才答一句。
贺远舟内心莫名不安,只能又跟着问:“什么单位,在哪?”
“就是一个小化工厂。”我继续敷衍。
贺远舟点了点头,自然而然的以为是在本地。
毕竟我那么喜欢他,怎么可能接受外地的分配?
贺远舟又拿出一个盒子,递到我面前。
“七夕节礼物。”
我有些意外,在我的记忆中,除了那条项链,贺远舟从来没主动给我送过礼物。
但出于礼貌,我还是接过了盒子,在贺远舟的目光,抱歉道。
“不好意思,我忘了给你准备礼物。”
贺远舟一愣。
从前不管大小节日,我都会给他准备各种各样的小礼物。
今天这么重要的节日,我竟然忘了?
贺远舟眼底划过一抹异样,但还是云淡风轻回:“没事,你最近不是在忙吗?我能解,这么晚了,你早点休息。”
“好。”
话落,我头也不回的进屋。
戴苗 贺远舟」后续完整大结局">
我不知道,此刻身后贺远舟站在原地,看着我的身影消失在眼前,都没有离开。
他此刻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情绪涌上心头。
“他感觉,好像以后再也见不到我了。”
我回家后,没有打开礼物盒子,只是随手将其放在堂屋角落的杂物上。
今天爸妈去亲戚家吃饭,只有弟弟戴天赐一个人坐在堂屋看漫画书。
见我回来,戴天赐问道:“姐,你和远舟哥出去了?”
“嗯。”
我点了点头。
戴天赐合上书,起身走到我面前。
“姐,我马上要读大学了,以后还要结婚,爸妈压力很大。所以,我希望你现在不要结婚,先帮衬一下家里。”
我一愣,抬头看向他熟悉的那张脸:“你的意思是,让我出去赚钱,供你读书、给你买房、帮你结婚,是吗?”
“可是凭什么?我也有自己的人生,不是吗?”
戴天赐一愣,或许是察觉到自己的话不对。
他反问我:“姐,别人的姐姐不都是这样的吗?”
“为什么,你要不一样呢?”
人物分析
贺远舟:他是一个有责任感但有时过于冲动的人。他对陈雨柔的保护显示出他对她的特殊情感,但这种冲动行为也让“我”感到不满。在警局后的道歉表明他内心的矛盾和内疚,但他似乎没有真正理解“我”的感受。
“我”:主人公表现得非常冷静和理智,但在贺远舟的道歉和礼物面前,她的反应显得冷淡。这暗示了她对贺远舟的行为感到失望,甚至对两人的关系产生了怀疑。她的回答简短且敷衍,显示出她内心的疏离感。
戴天赐:作为弟弟,他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请求,但实际上忽视了“我”的个人选择。他的态度反映出家庭中的传统观念,即女性应该为家庭牺牲自己的未来。这种观念让“我”感到困惑和不满。
章节评论
贺远舟的冲动与内疚:贺远舟因为陈雨柔的遭遇而冲动出手,虽然保护了她,但也连累了“我”。他在警局后的道歉显示出他的内疚感,但他似乎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已经让“我”感到疏远。这种矛盾的情感让人感到无奈。
家庭压力与个人选择:戴天赐希望“我”暂时不要结婚,帮助家庭减轻经济压力。这一请求虽然出于好意,但显然忽视了“我”的个人意愿和追求。这种家庭内部的矛盾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困境,即如何在家庭责任和个人梦想之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