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少年听雨阁楼上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02-05 05:26:57
状态: 完结
字数: 5.51万字
阅读人数: 10.33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有人说,元宇宙只是资本的新玩具,概念终将昙花一现。也有人说,元宇宙是避世的天堂,背离星辰大海,会把人们带入虚无深渊。但无论我们怎样拥簇或声讨,它就像一场运动的旗帜,安静地伫立在人类文明的岔路口。
【目录】
第1章 序章:失序
第2章 属于全人类的庆典
第3章 焰火计划(追忆之一)
第4章 呼吸
第5章 畸形折跃(追忆之二)
第6章 数字信徒(一)
第7章 替代者
第8章 重逢
第9章 海龙
第10章 突发状况
第11章 划过天际的疯狂
第12章 数字信徒(二)
第13章 失控的代价(追忆之三)
...
第14章 戴罪之人2025-02-05 05:26:57
【原文摘录】
徒步下去没有任何意义,这地方不会是自然产物,现实世界当然没有如此平整的沙漠。安集也不清楚为什么要鬼使神差地行走三天,在他看来是满打满算的三天。
或许是自己的计量尺度有问题,毕竟这个陌生空间仅仅由单个平面构成,荒凉单调。唯一变量就是光线周期性地明暗交错,但他清楚选这个做时间参考系毫无依据。
没有指向标,甚至没有走下去的意义,那早该放弃,或者说根本没必要出发。
“终止模拟,数据复位。”
十多秒过去,然而荒凉的沙丘没有变化,连一个弹窗界面都未出现。
他又重复了一遍,这次是直接用嗓子说出来。现在安集有点慌了,沙丘的沉默逐渐让一种无形压迫感笼罩下来,静谧中多了几分吊诡。
“断开连接,立即执行!”
四周岿然依旧,连光线也凝固下来,沙丘与蓝天的渐变色分割出无限延长的天际线,场景仿佛一张后现代艺术作品,安集觉得自己就是画面中最不和谐的一笔。
不对,这究竟是什么地方?他似乎刚意识到,确实不应该在陌生的场景走这么远的。
“陀螺仪,参数修正,负180°水平反转。”
身边漂浮着的白色小圆盘立刻调转方向,好在它还算听使唤。
然而随着陀螺仪进行加速,另一种恐惧从心底袭来,那种无所依附的空洞感。因为此刻安集已经双脚腾空,整个身体不由自主开始漂浮。
继时间和方位之后,他失去了最后的依靠,重力也停止模拟。
这片荒原距他越来越远,现在举目望去不难捕捉到另一个信息,原来自己那排脚印并不是直线。在地面那种狭窄视野里,眼睛实在是太容易被欺骗。
在失重之下,安集只能时而低头时而抬头,艰难地在天旋地转之中追踪着足迹尽头。圆润的弧线一点点从天际剥离出来,变成一个不规则的椭圆,最终勾勒出一个熟悉的轮廓。
原来那是一张女人的脸,对比自己细微脚印,让她显得极为巨大。
……
“妈妈?”
几乎是下意识脱口而出,女人的轮廓也开始具象化,荒原随着面部肌理有了凹凸。
安集竭尽全力向前伸手,母亲的模样已完全在沙丘之中凸显。太生动了,以至于像是要张口回应他刚才的呼喊。
“错误!匿名命令已丢失…”
“ErrorData:015340…”
陡然间,一条条提示框不停在身边弹出,构成母亲面容的沙丘渐渐开始瓦解。
“检测到不可修复错误!”
“断开程序已就绪,是否立即执行?”
—— 引自章节:第1章 序章:失序
广场中央的圆桌分为里外三层,除了寥寥数名行政人员,其余一百多人全都是投身焰火计划的一线工程师。今天的庆典属于全人类,而功勋则应当归于每一位呕心沥血的科研者。
最靠内的圆桌只有八个席位,分别代表八个最重要的技术部门。其中有两个席位的人物形象为黑白色,意味着这两名科学家已经不在人世,而他们的团队最终完成了这项伟大事业。
剩余六人之中,除了安集那副年轻面孔,包括张教授在内的其他科学家都是耄耋之年。而他们之中又有三人则完全老态龙钟,骨骼萎缩蜷曲,早已无法适应脑机接口带来的刺激。所以这次只能靠在轮椅上,通过全息影像参加揭幕式。
张教授位居首席,左侧的胸牌窗口显示着几个大字;‘张南门,焰火计划总工程师’而下面几行数不清的小字,则是几十年来的累累硕果:‘棱镜式聚变引擎开发总监,盘古级星舰总设计师,克罗诺斯号探测器总设计师……’
相比之下,安集胸前只有一行字:‘奥尔特模拟算法开发者’。不过他既然坐在这八个席位之中,其技术含金量和重要程度自然不言而喻。
随着揭幕式正式开始,张南门眼前的几个记者采访窗口被系统逐一关闭,他下意识想要去拿平时放在桌前的水杯,一手抓空之后不禁哑然失笑。
看到导师这一举动,安集立刻调用控制台申请权限。不到一秒,一只他常用的老旧水杯出现在张南门手中。
安集接通了来自张南门的私密通讯邀请,小小举动看得出二人亦师亦友十分融洽。
“转眼二十多年,居然还是不太习惯,未来只能是属于你们年轻人啊,哈哈哈…”
“老师说笑了,您一直身处星舰设计制造一线,如非必要就很少接触元宇宙,不习惯也很正常。”安集很自然地挠了挠头:“而我这代人,反倒像是受到桎梏,完全离不开这儿。”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太高效了,工厂更愿意在这里生产,人们更喜欢在这里生活,这都是我们那个时代不敢想象的事。说说看,你具体在忧心什么?”
“人们总是乐观,有时候对自己及其所在的群体并不了解,甚至也很清楚自己不了解,却又无端自信。”安集低下头略加思索,还是没能回答得更具体。
—— 引自章节:第2章 属于全人类的庆典
近地光学观测站旧址已经被栏杆围住,这台上世纪的古董早已被南京博物馆纳入保护名录,而不远处则是庞大的射电望远镜列阵,一排排巨型天线寂静地对准天穹。
讲座关于火星基地二期建设,以及大规模殖民可能性。主办方本想趁着大好天气,布置一个露天会场,但一场突如其来的酸雨则让计划泡汤。三百多人只能挤在报告厅里,局促的室内空间反而让讲座氛围格外热烈。
打断这次讲座的是一通长途电话,张南门作为主讲嘉宾,却不得不临时参加另一个紧急研讨会。好在这是个线上会议,而且天文台配置有联网VR设备,并不需要立即抽身离开。
紧急会议内容是:重新评估‘焰火计划’的可行性极其应用价值。
这一天张南门已经等了至少三年,他的团队甚至跑去各大科技公司作报告、拉赞助,但这个项目终究只属于理想主义者,没有人会投资一个几乎看不到回报的航天科研项目。
但惊喜还是来了,柯伊伯带的一个全新发现,终于能让人看到一种遥远的利益。
雨停不久,西边出现漫天的火烧云,会场里大部分年轻学者都忍不住从透过窗户偷看。
张南门又点燃一支烟,忽然举起水杯:“敬大自然。”
“还记得我小的时候,经常能看见这种景观,当然,除了那种级别的大烟囱。”
这话引起会场里一阵笑声,顺着张南门的手指,数十个将近四五百米的烟囱在天际线显得格外突兀。它们如此宏伟高大,以至于足以支撑这个疯狂的超载时代。
2067,超荷工程实施的第三年,这种大烟囱已经遍地都是。
尽管技术已经进行无数次革新,但人们还是在沿用几十万年前获取能源的方式,这些巨型火电厂就像在嘲笑人们无知,它们不分昼夜向天空喷吐烟雾,回馈以超乎想象的环境变化。
值得欣慰的是,人们至少心怀期望,在未来的二十年内,这一切都将永远成为历史。
本世纪初,人们对气候变化虽然已经产生足够警觉,但总体还算乐观。直到无人机时代的高速发展,让人们对能源的索取达到全新高度。于是碳中和概念早早覆灭,五十年代发生了那场持续四年的全球极端旱涝交错灾期,这似乎是一次最后警钟。
张南门还记得,三年前在伦敦峰会各国签署同意超荷工程时,那种全人类准备背水一战的舆论态势,似乎这并非一场赌博,而是胜利在望的比赛,与气候的比赛。
人们倾其所有,把赌注押在一个物理学家身上,那个被称为‘21世纪的奥本海默’、‘聚变时代敲门人’的天才工程师;吴越。
—— 引自章节:第3章 焰火计划(追忆之一)
吴越并没能看到世界上第一座通用式聚变核电站的建立,更不可能参加今天这场盛会,只在席位上留下一份黑白色的全息投影,他在2081年突发脑溢血病逝,享年75岁。
短短一年后,世界第一座聚变发电站坐落于他的故乡成都,而在五年后的2086,四台‘棱镜’聚变引擎也正式下线列装,两两一组安装在张南门设计的盘古级星舰上。另外还有两台缩小版本的聚变引擎名为‘折镜’,用做克罗诺斯号大型探测器的主引擎。
时隔二十年,焰火计划早已家喻户晓,而今天的盛会则是为这两艘星舰揭幕,发射日期定在三天后的傍晚。
但张南门的郁结少有人知,两艘星舰并未按照第一计划所想的方案来设计。用庞泰的话来说,老爷子心心念念的星际飞船本来是奔赴太阳系之外,实际上却只是造了两艘采矿船。
不过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张南门已经无比满足,因为他知道人类已经敲开了星舰航行的第一道门,现在只是稍微走点弯路而已。
而且他心里再清楚不过,若不是因为这背后的巨大利益,可能这个项目到现在都未起步。
在冗长的开场旁边结束之后,人们对这两艘星舰的期待感已经到达巅峰,虽然早就在网络上一睹真面目,但今天的仪式感完全无法替代。
投影聚焦到张南门身上,老人一袭白色礼服,目光如炬,站起身来向观看直播的十多亿观众问好。
“盘古星舰揭幕前,容我在这里向先辈们致敬。”
投影慢慢虚化,一支上个世纪的旧火箭出现在众人视野之中,旁边是一张黑白人像照片。火箭名为‘东方号’,是由一枚P-7洲际导弹改造而成,上面搭载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像自然是科罗廖夫。
“人类从直立行走、使用木棍一直到如今足足花了300万年,但这300万年仰望星空所得的技术成就,也只是给了我们探索宇宙真理的第一根木棍。”张南门带领大家对投影鞠躬:“致敬斯普特尼克1号。”
随后,火箭由P-7变成P-9,著名的太空狗莱卡②,以及宇航员加加林的照片出现在投影之中。张南门对先辈们逐一致敬,接下来镜头一转,对准了那个空缺的席位。
尽管张南门没有再说什么,但全体观众都忍不住起立,人潮中飘起无数弹幕和白色鲜花。
‘人类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吴教授给我们留了下永远的人造太阳…’、‘吴越教授,您的贡献会永载史册…’、‘泪目,多希望他只是粗心迟到了…’
—— 引自章节:第4章 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