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小结
这段文字描述了赵静娴与姜静之、宁明德之间关于是否应该在琼花岛建立砖厂或珍珠养殖场的争论。赵静娴坚持认为珍珠养殖场更为环保且具有长远发展,而姜静之则主张建立砖厂,并获得了部队的支持。这场争论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还牵扯到个人情感和家族背景。
剧情解析
这一章节主要围绕着是否应该在琼花岛建立砖厂或珍珠养殖场的问题展开。赵静娴试图说服村民们支持珍珠养殖场,但由于姜静之和宁明德的支持,砖厂方案显得更有吸引力。最终,赵静娴无法忍受这种不公平的对待,决定申请离婚,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精彩节选
“就是,明明开砖厂更赚钱!”
“我们要开砖厂,不开珍珠养殖厂!”
“要不是通讯营的小姜同志,我们肯定还被蒙在鼓里!”
村民们一人一句吵得不可开交。
赵静娴 心一沉。
小姜同志?姜静之!
她又要做什么妖!
“安静一下,别吵了。”村长站起来,呵停他们,“你们也要听听静娴的说法啊,静娴可是大学生。”
不知是大学生这个称号的威力还是村长的威严,村民们安静下来。
赵静娴站出来诚恳解释:“大家听我说,虽然开砖厂短期内能获得收益,但砖厂是重工业,会污染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海岛。”
“我建议开珍珠养殖场是出于长远考虑,这是一门做了就能长长久久做下去的营生,在以后也肯定会越来越赚钱的。”
村民们面面相觑,似乎在思考。
赵静娴才松口气,忽听外面传来姜静之的声音:“以后的事,谁知道呢。”
她一抬眼,就看到姜静之走进门,身边还跟着穿着白色海军装的 宁明德 。
赵静娴和宁明德冷漠的视线在空中对上。
她心忽的一沉。
一个村民见到他们,立即上前:“小姜干部,你来得真好,快和村长说说开砖厂的事情。”
姜静之笑着说:“我今天就是来说这个事情的,部队有针对附近村子的帮扶计划,开砖厂收益好,我还可以帮你们向部队多申请些补贴。”
赵静娴立即冷着脸反驳:“我不赞同,砖厂要烧窑,我们村在岛上,资源有限,原料都要往外采买,根本没有开厂的有利条件。”
“更何况琼花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了多年的岛,姜静之,砖厂污染海域后,难道你会为我们琼花岛负责吗?”
“还是——你只是为了和我作对?!”
前世开砖厂可没有部队横差一脚,姜静之不是为了给她找茬,她简直可以不姓赵!
姜静之立刻红了眼,看向一旁的宁明德:“明德哥,我也是为了村民好,姐姐非要我为了十几年后的事情负责,这我如何能未卜先知?”
宁明德也点头,看着赵静娴语气冷厉:“这是部队的帮扶计划,你不懂就不要胡说八道。”
赵静娴双手抱臂,压抑着怒气:“到底是谁胡说八道?”
“我至少是大学生,她姜静之高考有300分吗?”
她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考上大学,可姜静之从小生活在姜家,受最好的教育,却连个大学都没考上,现在还要用姜家给她安排的职位来给她使绊子!
姜静之面有菜色,赵静娴明摆着就是在说她烂泥扶不上墙。
赵静娴连珠炮般又说:“她说开砖厂,她做过调研吗?做过后期产业分析吗?两嘴一张就说我胡说八道!怎么必须要听她的才不是胡说八道!”
“宁明德,我问你,她不能为自己的“好心”负责,你能给她“负责”吗?”
她的质问让宁明德皱起眉,但他什么都没听进去,只觉得赵静娴自以为是。
“静之好心难道还错了?十年后的事情谁能预料到,难道你就能保证珍珠养殖场更好?”
“这次的帮扶计划就是静之申请的,真金白银总比你所谓的‘长远考虑’强。”
这话就是在点村民们了。
村民们脸色变了变,满是犹豫。
宁明德对村长说:“你们好好考虑吧。”
说完就带着姜静之离开了。
……
赵静娴满肚子愤懑,从村委会离开就回了家,又很快前往部队。
她是来找首长的。
本来以为要等很久才能见到人,谁知很快就进到了首长办公室。
她一进去,没想到宁明德也在。
宁明德看见她也很诧异:“你来干什么?开厂的事情难道还要麻烦到首长?”
赵静娴盯了他三秒,深吸一口气,将一份文件放到首长办公桌上:“首长,我是宁明德的爱人赵静娴,我申请,和宁明德结束婚姻!”
人物分析
赵静娴:赵静娴是一个理性且有远见的人物。她深知珍珠养殖场的长期价值,并且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然而,面对宁明德和姜静之的反对,她显得有些孤立无援。最终她决定申请离婚,表明她不愿再忍受这种不公平的对待。
姜静之:姜静之虽然表面上表现得很友好,但实际上却有着自己的目的。她利用部队的支持来推动自己的主张,显示出她的机智和手段。同时,她对赵静娴的敌意也暗示了两人之间的竞争关系。
宁明德:宁明德在这场争论中显得较为冷漠,他对赵静娴的质疑表现出了一种不信任的态度。他的立场明显偏向姜静之,这也让赵静娴感到非常失望。
章节评论
立场冲突:这一章节通过激烈的对话展示了不同立场之间的冲突。赵静娴代表的是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姜静之则更注重短期经济利益。这种对立不仅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常见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情感纠葛:宁明德的态度在这场争论中显得尤为关键。他对姜静之的信任和对赵静娴的怀疑,使得原本简单的经济决策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这种情感上的纠葛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戏剧性。